找到相关内容119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南宗禅的言说方式

    而怀海吟吟之笑则说明对希运这种境界和禅风的认可。而义玄三问三挨打则更清楚地表明其禅的风格。临济义玄被打之后,在其师的指引下参拜了高安大愚禅师。大愚禅师为其解惑,义玄言下大悟。临济义玄告别大愚回到黄檗山...

    张培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4460621.html
  • 从儒家思想探讨心性法门

    了一些珍贵的珠宝,又巧遇有公事必须外出  ,一时无法向他告别,便令仆人送他回去。当他清醒后,也并不知道此事,仍旧过著飘泊的日子,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相会,那位亲戚看他依旧落魄,深感纳闷,便把藏在珠宝...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0360954.html
  • 我国汉传佛教造像艺术2000年

    增加,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审美特征告别了唐代的辉煌而迈上了世俗化发展的新的旅程。五代、两宋是这一旅程的开启时代。  唐代灭亡后,在中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南方则出现了...世俗审美特征告别了唐代的辉煌而迈上了世俗化发展的新的旅程。五代、两宋是这一旅程的开启时代。  唐代灭亡后,在中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南方则出现了南唐、吴越等十个割据政权,...

    黄春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5661001.html
  • 圆瑛大师与七塔寺

    之奋斗,实现理想的七塔寺圆寂。世寿八十有四,僧腊六十有七。消息传出,四明为之动容,信众排着长队依依向他告别。慈运大师荼毗后,弟子们将他的舍利塔安在天童玲珑岩下。他的四十八位法嗣,继承乃师遗志,宏法传道...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1161553.html
  • 纪念安庆名人赵朴初诞辰100周年(2)

    尽量取用,用后,以旧床单包好火化。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说“安息吧”。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此偈乃赵朴初封笔之作,润泽山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32361634.html
  • 巴蜀高僧破山海明禅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呢?破山在慧然法师处已闻达摩“直指单传”的顿教宗旨,又在禅门祖庭破头山上苦苦修学三年,对禅宗公案非常熟悉。他的脑海里仍然沉浸在棒喝交驰之中,显然对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述仍感难以契机,就告别了憨山大师,...

    道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55761786.html
  • 四川高僧——宋代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

    号智觉)重建寺塔住持此寺,宋淳化至咸平(990—1003)年间,赐额“资圣寺”,乃天下禅宗十刹之一。重显应该是在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告别翠峰,出任雪窦山资圣寺住持的。在辞别翠峰时,重显站在东行的...

    法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55861787.html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都佛教

    忽与亲人告别,竟无戚颜,人们听了以后当作戏言。然而在他将终之日,微有病相,身边只有俗家弟子在身旁。第二天早上普恒平坐而卒,弟子以为他仍在打坐,强行将他放倒,但是普恒的尸体竟不能申屈矣。众僧来见之后,...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0461793.html
  • 人类心灵与文明本性(2)

    也许都会被时代抛弃,但儒家的这个认识无法被人类心灵所抛弃。我们并不需要任何新儒家,因为自由和民主的制度就是实现儒家的这个认识的最好方式。告别专制,才能发现儒家思想的灵魂,才能实现传统价值的最大化。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2161811.html
  • 近代佛学从经世到学术的命运走向

    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当晚清中国知识分子拥抱佛学来为社会人心提供道德意义的依据时,他们并没有告别经学。相反,晚清以来中国佛学的发展,恰恰是附丽在经学的传统中而得以变化推进的。因此,我们...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84861928.html